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资料 > 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5-07-28 11:25:54
【精选】说课稿四篇

【精选】说课稿四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说课稿 篇1

说教材

《小稻秧脱险记》是一篇科普性的童话故事,寓农业常识于生动的故事之中。全文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杂草对于稻秧生长的危害,以及喷洒除草剂对保护稻秧所起的重要作用。故事中的主角就是小稻秧、杂草、和喷雾器大夫。全文共有5个自然段,可以分为“遇险”、“脱险”两大部分:第一部分(1—2)写水稻田的杂草拼命地跟小稻秧抢营养,小稻秧气得脸色蜡黄,当场就病倒了。小稻秧遇险了。第二部分(3—5)写喷雾器大夫及时赶到帮助小稻秧收拾杂草。最后,杂草纷纷倒了下去,小稻秧脱险了。这部分是课文的重点。

全文充满童趣,将科学常识寓于童话故事中,生动的语言,有个性的对话,有趣的情节都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供了很好的凭借,更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演一演这个童话故事。

2、在对课文语言文字朗读感悟的基础上,知道除草剂、喷雾器具有保护稻秧不受杂草侵害的作用,培养学生从小爱科学,长大用科学的志趣。

3、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纷纷”、“激烈”造句。

二、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喷雾器大夫头饰。

说教法、学法

一、创设情景,读演感悟

情境的创设意在中低年级儿童直观形象的思维与心理状态,旨在让他们的积极情感贯穿课堂始终,只有调动起孩子们主动学习的兴趣,才能达到学生爱语文、会学语文、学好语文的目的。所以课堂上我创设不同的、最能激起他们兴趣的情境,让学生在读读、演演中感悟课文语言,使学生以积极的状态投入学习。

二、小组合作,启迪智慧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必须落实到平时的学习活动中。各小组合作表演时,教师鼓励小组成员人人参与、各抒己见,共同完成表演任务。当然,合作是建立在主体参与的基础上的,它不是一种顺从,更不是一种依赖,而是一种成员之间的相互接纳,相互认同,相互启发和相互鼓励。

说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复习揭题

●教师请学生回忆课文,用简单的几句话概括大意,并根据学生发言,总结分段,板书段意。这一环节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为进一步学习课文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读演感悟,品读课文

1、学习1—2自然段:遇险

2、学习3—5自然段:脱险

●学生是认知和发展的主体。教育的本质就是唤起学生主体内在的需要、动力,发挥学生主体性,帮助学生不断地创造新的自我。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读一读、说一说、演一演,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课堂氛围中不知不觉地体会杂草的“气势汹汹”、“蛮不讲理”,小稻秧的柔弱无助,喷雾器大夫的正义凛然。

三、升华体验,综合实践

●这一环节给学生留下了尽情拓展想象的空间,发展了学生思维,同时在表演交流中使学生的情感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升华,更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角色的独特体验。

说课稿 篇2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利用频率估计概率》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五章《概率初步》的第三节。本节内容分两课时完成,本次课设计是第一课时的教学。它是学习了前两节概率和用列举法求概率的基础上,即学习了理论概率后,进一步从试验的角度来估计概率,让学生再次体会频率与概率间的关系,体现了新课标第三学段“统计与概率”中对两个重要概念“频率、概率”的要求。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试验频率和理论概率的关系。

概率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应用十分广泛。纵观近几年的中考题,概率已是考查的热点,同时,对此内容的学习,也是为高中深入研究概率的相关知识打下坚实基础。

二、目标分析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同时结合学生的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1)理解当事件的试验结果不是有限个,或各种可能结果发生的可能性不相等时,要用频率来估计概率,进一步发展概率观念。

2)进一步理解概率与频率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培养学生根据频率的集中趋势估计概率的能力。

2.过程方法:

1)选择生活中的实例进行教学,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加强对概率的认识,突出用频率的集中趋势估计概率的思想,体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通过对问题的分析,理解用频率来估计概率的方法,渗透转化和估算的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生活实例,介绍数学史,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

2)结合试验的随机性和规律性,让学生理解试验频率和理论概率的关系。

4.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通过对事件发生的频率来分析来估计事件发生的概率.

2.运用频率估计概率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 运用频率估计概率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流程

(一)整体设计

活动1:复习巩固 引入新知

活动2:创设情境,探究主题

活动3:讲解例题,深化主题

活动4:小结归纳, 课堂练习

(二)环节设计

活动1:复习巩固,引入新知

1.概率的定义:

在大量重复试验中,如果事件A发生的频率稳定在某个常数p附近,那么这个常数就叫做事件A的概率.

【设计意图】旧知和新课的学习,都是围绕概率概念探讨的,不管前提条件怎样变化,它始终离不开概念的本质。

2.学生回顾抛掷硬币,投骰子试验

如:掷一次骰子,向上的一面数字是6的概率是____.

各种结果发生的可能性相等;试验的结果是有限个的,

【设计意图】对于古典型概率,它可以理论计算P(A)=m/n,它也可以通过大量重复试验用频率来估算,而后者费时费力,在这种情况下肯定选择前者完成,让学生明白古典型概率的求法通常选用理论计算,同时为提出下面问题埋下伏笔。

3.提问:某射击运动员射击一次,命中靶心的概率是____.

命中靶心与未命中靶心发生可能性不相等;我们没法进行理论计算----这样类似事件的概率怎样确定?引出课题---用频率估计概率

【设计意图】第一环节的设计,不但复习了前面知识,而且对概率问题进行了梳理,让学生做到了心中有数。概率的获取有 ……此处隐藏2106个字……化物的水化物酸性逐渐减弱。

这样可以让学生真正体会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更好地学会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学习元素化合物的方法,同时训练学生的思维、推测能力。

由于学生在卤素一章曾比较详细地讨论过F、Cl、Br、I与H2反应的难易及生成的氢化物的稳定性;在“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一章又学习了元素非金属性的强弱与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程度以及氢化物稳定性的关系,因此本节只是对以上知识的扩展和应用。

3、氧族元素与同周期卤族元素非金属性的比较

可以用O、F和S、Cl为例,让学生在已有的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知识的基础上,推断出氧族元素比同周期的卤族元素非金属性弱的结论。

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如果能利用学生已掌握的反应事实,如S、Cl2分别与变价金属Fe、Cu的反应为例作分析比较,得出氧族元素比同周期卤族元素非金属性弱的结论,然后引导学生用原子结构知识进行解释,效果将会更好,能突出结构对性质的决定性作用,并培养学生利用已掌握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关于臭氧的教学(第二课时)

在这部分中,同素异形体的概念是学生首次接触到的,学生在初中虽然已学过金刚石和石墨,但那时没有专门介绍这个概念。在本节中,以O2和O3为例介绍这一概念,并联系初中学过的金刚石和石墨,进一步扩展到硫有多种同素异形体。除同素异形体外,这部分主要还介绍臭氧的初步知识,包括:

1、 O3和O2 物理性质的对比

2、 O3 的化学性质:极强氧化性和不稳定性

3、 O3的用途

这部分的教学中,应注意使知识的学习与思想教育的渗透有机地结合。例如,教学中可以通过对臭氧多与少、远与近对人类及地球生命作用不同的学习,让学生形成辩证看问题的观点和方法。

(三)关于过氧化氢的教学

这部分内容,现行大纲只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有大致的了解,因此教学中应注意把握分寸,不宜扩展及加深,教师可侧重于从用途角度作简单介绍,并将H2O2 与H2O进行比较。过氧化氢分解的反应,可用于实验室制备氧气,有条件教师可补充一个演示实验。

在这个课时当中,知识方面,臭氧这部分应紧抓同素异形体的概念,并与同位素概念作比较,使学生真正从本质上区别它们。能力方面,过氧化氢这部分可结合H2O2分解产生氧气的反应,让学生比较它与KClO3分解制氧气的不同,从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由于本节的学习位于元素周期律之后,强调知识的网络化,因此应注意从O3与O2 ,H2O2 与H2O的对比展开教学。

最后是选学材料这一部分,硫化氢作为选学材料,教学特意补进这一节,原因有:

1、 本章知识主要是硫和硫的化合物,硫是典型的具有变价特征的元素,教学中主要围绕-2→0→+4→+6价硫这条线展开学习,重中之重是相应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因此必须掌握价态与氧化性、还原性的规律,为充实这条线,特补充这节内容。

2、 通过硫化氢的教学,可加强学生对含有最低价态非金属元素化合物还原性的认识。

这部分内容,教学中除了介绍H2S的物理性质,实验室制法外,重点落在H2S的化学性质上,包括可燃性、还原性、不稳定性,其中以还原性为重中之重。

二、 反馈练习(见投影)

三、 布置作业(见投影)

作业:[第一课时] 课本习题一、三 1、2

[第二课时] 课本习题二、四

选学材料:整理本节内容中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六、板书设计(见投影),(氧族元素)说课方案

说课稿 篇4

各位评委、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湘版美术教材第八课《门》,下面我将就以下内容进行说课。

一、 说教材

1、说教材的知识结构、编排体系

本课选择“门”这个与生活紧密相关的主题,强化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本课属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本课设置了交流讨论、欣赏评述、设计制作三个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了解美术与文化及环境的关系,培养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本课以启发和分析的方式导入,以讨论的形式相互交流对门的了解和感受,使学生能够从门的文学含义、造型、功能等方面展开讨论,用美术的眼光去思考、理解门的文化含义。

基于学生对门的知识有一定的认识与理解。本课设置了制作练习,要求学生设计一个有趣的门。在表现手法上以简单画出效果图为主,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

在评价过程中,提出了从创意、造型、实用功能、作业效果几个方面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建议,作为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评价知识、能力水平的参考。

2、说教学目标、重难点

教学目标:

(1)、能对门的文化背景阐述自己的见解;

(2)、能对门的造型、功能等进行简单评述;

(3)、能尝试设计一个门,并简单绘制效果图。

教学重点:门的造型、功能的理解

教学难点:如何设计一个造型、功能合理的门。

3、说对教材的处理

(1)教材选了不同时代、民族、地区的门的图片,我根据教学实际,增加了现代门,特别是身边的不同特色的门的图片进行欣赏;

(2)在教学情境创设方面,为激发学生兴趣,我采用猜词形式导入,同时引导学生欣赏生活中熟悉的门图片,调动学习本课内容的积极性。

(3)在教学手段使用上,我运用照相机拍摄一些学生所熟悉的家乡的门的样式,进行欣赏讨论。另外,我还充分利用育龙网的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使教学与学生生活联系,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说教法

教法:以启发教学方法为主,谈话、讲授、演示为辅。

三、 说学法

学法:以自主探究式学法为主

四、 教具:

多媒体课件、实物展台、范画等。

五、 学具:

教材、常规绘画工具等。

六、 说教学过程:

1、 导入环节: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以猜词游戏导入,同时板书课题《门》

2、 交流与感受:说一说与门有关的成语、词语、文章或者唱一唱与门有关的歌曲。以此加深学生对门的文化含义的理解,拓展学生知识面,进行学科整合。

3、 发展阶段:

(1)引导学生讨论并欣赏不同时代的门,说一说古今的门在造型、色彩上各有什么特点;

(2)引导学生欣赏不同民族的门,讨论在造型、色彩上的特点,了解门的民族特征。以此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3)欣赏不同造型的门,讨论总结不同造型的门要依据其功能、环境设计。

4、 设计制作:教师展示范画,引导学生讨论讨论你想设计哪种类型的门,说出构思。

5、 作业: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门的效果图的设计制作。

6、 作业展评:学生自评、互评,同时进行师评。最后以鼓励性语言结束本节课。

《【精选】说课稿四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