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资料 > 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5-07-28 11:25:32
【精品】说课稿模板四篇

【精品】说课稿模板四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说课稿 篇1

《我为家人添欢乐》是人教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的家人与我的伙伴》中的第三个主题。是在前两个主题学生了解了家的概念及家庭成员的构成、感受到了家人对自己无微不至关爱的基础上,使学生转换视角,懂得家人爱我,我也要爱家人,让家人快乐的道理。教材呈现了同龄小伙伴用不同方式为家人带去快乐的生活场景图,以及母亲节和父亲节的相关资料,旨在于引导学生学会用自己的方式去关爱父母长辈,初步培养孩子的体察心和家庭责任感,为下一个主题学会和小伙伴友好相处奠定基础。

现在大部分独生子女在家中倍受宠爱,容易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本课就是为了让学生从小接受“回报式”“付出式”爱的教育,引导学生成为父母的开心果,为家人添欢乐,使他们真正健康的成长。

通过以上分析以及新课标中“能用自己的方式爱父母长辈,积极主动做家务劳动”的要求,本课的主题目标可以确定为以下三条:

1、知道自己是家庭的一员,有责任分担家务。

2、能够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父母、长辈的爱,乐意为长辈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3、初步培养孩子的体察心和家庭责任感。

现在的孩子在家人无微不至的关爱中成长,接受爱常常认为是应该的事,并没有真正关心过父母。所以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学会在体会父母爱的基础上,能够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父母长辈的爱,并乐意为父母长辈做力所能及的事。难点是初步培养孩子的体察心和家庭责任感。

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课前应做充分的准备:

让学生课前认真观察父母长辈一天的劳动,了解他们的感受。回忆并记录自己为家人做过哪些事。

作为老师将为每位学生设计一张提供他们做记录的“向日葵”评比表,并制作一套和本课同步的多媒体教学软件。

以《品德与生活》课程中“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为依托,我在充分考虑学生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以教材为范例,广泛挖掘课内外的可用资源,合理利用图片、音乐等教学手段努力为孩子创设一个生动有趣、自主发展的活动情境,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互动交流的体验中使学生能正确地认识自我,学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家人的爱。为此,我以“开心果”的提法贯穿全课,确定出本节课的一条主线,即“认识‘开心果’、种上‘开心花’、做个‘开心果’。”紧扣这条主线设计了“情境导入、说出我的爱、行动表达爱”三个环节的导学流程,并通过看一看、学一学、谈一谈、写一写、演一演等活动,使学生深化认识,深刻体验,真正提高。

环节一 情境导入,认识“开心果”

新课改的教学观强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体验、讨论等感受生活,学习做人是教师的主要任务,《我为家人添欢乐》一课贴近生活,因此在开课之时我将儿童喜闻乐见的“开心果”这一卡通形象介绍给大家,并向同学们揭示它的寓意就是能给别人带来快乐和开心。同学们对于开心果这一提法一定非常感兴趣,接着我顺势提问:你们想得到开心果吗?想不想做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开心果?本环节通过有趣的话题导入,激发学生交流的欲望,在交流中解读开心果的含义,轻松自然的引入本课主题。

环节二 说出我的爱,种上“开心花”

本环节是本课的重难点,是通过“开心花”使学生学会用自己的方式关心、爱父母长辈,表达对家人的感激。在这一环节中我紧紧围绕主题设计了两个教学活动。

1、看一看 学一学

通过电脑课件向学生展示教材第10页上小主人公以自己的方式给家人添温暖,添欢乐的场景,请学生仔细观察这几幅图后交流自己的看法。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帮助学正确理解以自己的方式关爱家人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让家长省心、放心、开心。

2、谈一谈 写一写

通过上一个活动,教材中的小主人公的做法给同学们树立了正面的榜样。本环节同学们将在榜样的引领下四人一小组认真思考、讨论:我们应该用什么方式使我们的家人快乐,报答家人对自己的爱呢?同学们将结合自己家庭的实际情况展开热烈的讨论,并商讨出切实可行的'为家人添欢乐的办法,可以是帮家长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可以是关心家人的心情说句贴心话,也可以是把自己的事做好带给家人一个好消息等。因为孩子们来自不同的家庭,会有多种不同的方式方法,不管怎样,只要孩子们真正能替家人着想,想办法为家人带去快乐,我想这个活动就是成功的。接下来让他们把自己做过的为家人带去欢乐的事和还想要做的事填写在准备好的向日葵的花瓣上,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本环节我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自我反省与评价,通过广泛交流──有的学生将感受到回报亲情的自豪,有的学生将会认识到自己对亲人的“吝啬”,找到自己与其他同学的差距,默默地学习、思考着献爱心的方式……,学生将在对话中倾听、在倾听中碰撞、在碰撞中领悟,本课的重点得到很好的突破。

环节三 行动表达爱,做个“开心果”

“儿童对于活动的需求往往比食物更强烈。”作为一门活动型课程本环节以儿童日常生活中的真实情形作为场景,为学生再现生活、体验生活、提高生活构筑平台。因此,我再次创设生活的情境,引导学生表演,共安排了四个题目:

1、爷爷在家很闷。

2、奶奶生病了。

3、爸爸下班很累。

4、妈妈在洗衣服。

请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我们遇到这种情况时该怎样做?选择一个题目表演一下,也可以表演平时在家做过的事。然后结合表演做好评价。在第一组上台表演的时候,毕竟一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有的同学的语言、表情也许并不到位,会引起观看同学的阵阵笑声,这样一来,就起不到体验、提高的作用。此时我会做好恰当的评价,对于表演得到真实到位的学生我会说:“看,他表演的有模有样,多像我们的爸爸呀!”“这位同学真是个懂事的孩子,能体会到爸爸的辛苦。”“你的父母一定会为你而自豪的。”这些巧妙的激励性的评价会让学生由衷的、更深刻的体会到父母的辛劳,同时还会更强烈地激发其他学生表演欲望,他们会更认真地、把自己对家人的关心和爱表演出来。真正体会到自己对家庭的一份责任。本环节通过小组合作表演反馈,将展示出学生对家庭及家人的理解,对生活的感悟,甚至将自身经历的反思融为一体。通过这种模拟、实践、体验,将加深学生的体验,使他们的道德认识得到升华。本课的教学难点也将迎刃而解。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七彩蝴蝶》是全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小学二年级《艺术》(下册)教材中的第一单元《会飞的“花”》中的第一课题。该单元设置了《七彩蝴蝶》、 《花风筝 ……此处隐藏2071个字……

2、贪玩

学生汇报:猫的贪玩表现在哪里?

为了让学生体会到猫的贪玩,我设置了这样的情境:它已经跑出去一天一夜还没有回来,此时老舍一家人的心情会怎样呢?学生想象老舍一家人师怎样呼唤猫回家的。这就叫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

“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在这句中,让学生多朗读几遍,并找出关联词语“任凭…。。也…。”通过朗读的形式让学生体会到猫十分贪玩,一玩起来就要玩个痛快。

说明这只猫既老实又贪玩。

3、尽职。

学生汇报:猫的尽职表现在哪儿。

学生体会“屏息凝视”的意思。指有意识的抑制呼吸,聚精会神的看。

师:猫屏息凝视时会是什么样子?

学生说

学生结合自身遇到过的事情谈屏息凝视。

课件出示:“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课文通过写猫一连几个小时抑制呼吸,聚精会神地看,下定决心地等,突出它的尽职。“非……不可”写出抓老鼠地决心和耐心,突出表现猫地尽职。

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接着,引导学生找出“说它……吧,可是……“的句式(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这个句式由两部分构成,前部分和后部分是矛盾的,课文通过这样的句式,写出猫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的特点,体现了猫“实在古怪”的性格。)

找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第1自然段。

接着研读第2、3自然段,继续体会猫古怪的性格。

学生们自由的朗读第3、4自然段,找出描写猫古怪的词语。

汇报:高兴时温柔可亲不高兴时一声不出

出示问题:温柔可亲表现在哪里?

学生汇报:

1、用身子蹭你的腿,要你给它抓痒

2、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3、丰富多腔的叫唤

4、给自己解闷。

紧接着质疑:蹭是什么意思?谁能表演一下蹭的动作?大猫在蹭主人时可能在想些什么呢?

在出示句子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改成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一个个小脚印。好不好?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学生汇报:“踩印一个个小脚印”其厌烦之意一目了然,第二句把脚印比作梅花,多美啊,尽管是猫踩脏了稿子,但在作者眼里就像一朵朵小梅花,爱猫之情跃然纸上。

课件出示:“它若不高兴啊,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也一声不出。”(“无论”用来表现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我们体会到猫在不高兴时冷漠的表现。)

表现猫古怪的词语还有哪些?

学生汇报:什么都怕——勇敢。

学生想象猫的各种叫唤:当猫遇到蛇的时候,它会勇猛的叫一声——————————喵

当猫刚刚吃饱喝足,它会心满意足的长叫一声—————————喵

当猫听到主人的叫唤,它会干脆利落的应一声————————喵

当猫生气了,想要打架,它会粗声的吼一声—————————喵

当猫不想叫了,它就会——————————————咕噜咕噜

这就是老舍先生所说的丰富多腔的叫唤。

指导学生朗读

师总结猫在高兴时与不高兴时的表现和胆小与勇猛的矛盾性格,让我们了解了它性格中的古怪,有时温柔可亲,有时一声不出。作者通过具体的事例,把这些特点写得细致、真切,可见作者对猫的亲近与喜爱。

设计意图:让学生掌握抓重点句“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的方法来建构学习。教师通过引导,加强对学生学法的迁移。并在朗读中体会猫的性格特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研读第四自然段,体会小猫的可爱和淘气

玩鸡毛、线团,“它在花盆里摔跤,抱着花枝大秋千,所过之处,枝折花落。你见了,绝不会责打它,它是那么生机勃勃,天真可爱!”

(“天真可爱,生机勃勃”这些词语一般形容小孩子,放在这里体现了作者对小猫的宽容怜爱如待幼小孩童。)

设计意图:此环节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激发了学生对猫的喜爱之情)

  三、总结

作者通过具体事例描写了的猫性格古怪又可爱,简直就像一个调皮的孩子。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逼真地将猫的可爱展现在我们面前,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猫的喜爱之情。你能不能按照这种方法描写一下你喜欢的小动物呢?

作业:作文写一篇观察日记《我最喜欢的小动物》

老舍

大猫古怪:老实

贪玩温柔可亲一声不出

尽职胆小勇敢

小猫可爱、淘气

通过板书,能使学生直观地抓住线索,理清思路,体会中心,知道选材。因此,我的板书力求体现这些,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说课稿 篇4

“角与直角”是上海市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小学数学教材试用本第一学期第五单元“几何小实践”中的内容。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制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角与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能够动手制作直角,能用直角量具测定和判断直角。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教学难点: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角与直角,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接触并积累了许多关于角的经验,本节课是将这些经验初步上升学习角的概念。本节课对于下面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也为今后进一步学习角的分类、角的大小等知识作好必要的准备。

本堂课的探究过程是“感知角→概括角→应用角”的认识过程。学生的认知活动就是不断在具体感知的基础上,经过抽象概括得出结论,再把结论应用于实际,从而实现“感性思维→理性思维→具体思维”相互连接的两个飞跃。

首先,我从寻找生活中的角引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角,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其次将生活中的角抽象为数学中的角,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来感知角,再从说一说中得出“角有一个顶点,两条直边”的定义。再根据学生对于角的定义的掌握,由老师引导,学生共同画出一个角,加深学生对于角知识的掌握。

在认识角与直角后,学生又通过自主地摸索、尝试、判断角与直角的过程中,脑中对角与直角的理解逐步深化。最后,学生拿着自己的三角尺,在自己的身边寻找直角。这让学生有机会用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得以运用,一方面提高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帮助他们加深对测量直角的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也深深地体会到数学和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角与直角》是一节操作性较强的几何图形课,设置情境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日常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数学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各种丰富的数学活动中,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角与直角。

《【精品】说课稿模板四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