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资料 > 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5-07-28 11:24:07
【精选】语文教案四篇

【精选】语文教案四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能用精炼的语言概括桂林山水的特点。

2.能说出传说故事与桂林山水的关系。

3.能说出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情感。

教学重点:

1.领略并鉴赏桂林山水的美,提升学生对自然风景的审美能力。

2.明确作者写此文的用意。

教学难点:

1.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和准确的用词,欣赏文章的诗意美。

2.学会使用间接材料来丰富作品内容、表现事物的方法。

教材分析:

1、通过吟哦讽诵,品味作者笔下鲜活、灵动的文字,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涌动的热爱大自然的激情。

2、通过单元综合学习与探究,文笔精华的阅读,专题内容的了解,养成比较、分析、归纳、拓宽、迁移等思考性的阅读习惯、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

设计理念:

目前中学生普遍存在的语言干瘪、随意,空洞无物,是阻碍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的瓶颈。这篇优美的散文,尽显出语言优美的特点,因此,本节课以语言为主要研究对象,对优美语言的品读,也是希望让学生的语言变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富有真情实感的有效尝试。本课应该以学生诵读为主。

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检查字词预习(投影):

褒(bāo)贬 攒(cuán)聚 剔(tī)透 嶙(lín)峋

精髓(suǐ) 愚钝(dùn) 恬(tián)静 恍(huǎng)惚

怠(dài)慢 贮(zhù)藏 瞭(liào)望 黑黝(yǒu)黝

袅(niǎo)袅 圩(wéi)子

褒贬:评论好坏。

攒聚:紧紧地聚拢在一起。

玲珑剔透:形容器物细致,孔穴明晰,结构奇巧(多指镂空的手工艺品和供玩赏的太湖石等)。

恍惚:精神不集中,迷迷糊糊。

圩子:低洼地区防水护田的堤岸。

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扬。

黑黝黝:没有光亮,黑暗。

介绍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杨朔(1913~1968),原名杨毓晋,山东蓬莱人,现代散文家。著有中篇小说《红石山》、短篇小说集《北黑线》和中篇小说《三千里江山》。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以后,专力进行散文写作。代表作品有《荔枝蜜》《蓬莱仙境》《雪浪花》《香山红叶》《画山绣水》《茶花赋》《海市》等。

2写作背景:

漓江,是中国锦绣河山的一颗明珠,是桂林风光的精华,早已闻名遐迩,著称于世。从桂林到阳朔约83公里的水程,它酷似一条青罗带,蜿蜒于奇峰之间,沿江风光旖旎、碧水萦回、奇峰倒影、深潭、喷泉、飞瀑参差,构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人称“百里漓江、百里画廊”。作者通过对漓江风景的品评,揭示了劳动人民在其中所凝聚的深厚的感情和审美创造。

课文内容分析:

一、题目解说:

“画山绣水”,这个题目用的是互文手法,意思是画出来、绣出来的山和水。“画”用来形容诗文或景物,在中国传统文艺中是指其中蕴含的诗意;绣活是工细纤巧,用“绣”来形容诗文或景物,一般是指其工巧、有华彩。题目揭示出了桂林山水的特色。

二、结构分析:

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总写桂林山水,揭示它不同于其他名胜的特点。第二部分(第4~15段):描写沿江景色及船家讲述的种种传说。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4、5段):江山如诗如画的景色。

第二层(第6~15段):在船家的指点下,了解了这一带山岩的名称和有关的传说。

第三部分(第16、17段):对比过去,畅想未来。

三、整体感知:

(一)、赏读1-3段

1.齐读1-3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桂林山水的特点。

明确:(1)清奇峭拔;(2)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感情和想像。

2.“吟哦讽诵”第二段文字,读出作者的情感。思考:这段文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好处?

明确:

第一句:盛赞桂林山水。

第二句:先写水,用重叠,用比喻,写出水之绿。

第三句:写怪石奇峰,用比喻,写出峰石姿态万千。

第四句:用反问,突出桂林山水无人能写出画出的天然美妙。

3.赏读句子,并仿写一句。

我也算游历过不少名山大川,却从来没见过一座山,这样凝结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感情;没见过—条水,这样泛滥着劳动人民的智慧的想象。只有桂林山水。

明确:

这句话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通过对比和互文的两种修辞方法,突出了桂林山水的特点:自然美与劳动人民智慧情感的结合。

(二)赏读4-5两段文字

1.作者用形象的语言为读者描绘了两幅优美的画面,请你为每幅画取一个题目。

明确:(1).漓江水色图

(2).鱼鹰捕鱼图

明确:恰当的修饰词、恰当的动词,可使画面更美,更具体,更丰富。

2.请在下列两题中任选一题进行表达。

(1)两幅画中,你更喜欢哪一幅?说说理由。

(2)两段文字中,哪些字句给你留下深刻印象?请说说理由。

  四、写作特点总结:

1、作者巧于选材。桂林景区的幅员广阔,可以写的美景很多,作者仅写了从桂林到阳朔漓江上所见的景色和听到的传说。在景色描写中,又相当有节制,如水色只写了不多的几句。山石是重点写的,但是,也只挑了几个有代表性的来写。

2、文章工于构思。杨朔动笔写散文时,“总是要像写诗那样,再三剪裁材料,安排布局.推敲文字,然后写成文章”。他是把散文当做诗来写的。本文入题引了一句用得很滥的诗,似乎落入俗套,但由于提出自己的理解,翻出新意,一下子切人中心。虽然是顺着往下写的,但是,由于作者有意设置小的波澜,显得宛曲有致。如从看鱼鹰捕鱼到听船家讲关于山岩的传说,结尾对过去时代的传说的理解等。给人以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感觉。

3、本文创造的诗的意境非同一般。作者的人生思考和热烈的诗情融为一体,杨朔总是用自己的眼光去打量客观世界,尽可能按自己的理解去赋予生活以一定的意义,让人回味。

4、 杨朔散文的语言使用很考究。本文中对于风景物象总是致力描绘,刻镂得很细致。如第12段对寡妇桥的描写,用了三句话,第一句是提示,是船家提醒你注意观察;第二句是释说,讲山岩为什么称为桥;第三句是进一步释说.讲山岩由来的神话传说的 ……此处隐藏3295个字……出示课文插图,听故事,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 学生说一说故事内容。(不需要说得很完整。)

三、识字读文

1 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把你不认识的字勾画出来。

2 大家一起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请教一下,有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些字。

3 把小组里好的识字方法推荐给全班同学。

4 在小组里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5 谁勇敢地来试一下,把课文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来当评委。

6 学生评价,相机正音,对个别长句子老师作示范。

四、看图读文

1 出示两幅插图,自己读读课文,想想哪几个自然段说了第一幅图的内容,哪几个自然段说了第二幅图的内容。

2 学生读课文并找出图的对应段落。

五、朗读感悟

1 让我们先来看一看第一幅图,图上画了些什么?

2 让学生明确图中花生花的位置,问;课文中是怎样写花生花的?找出句子读一读。你有不理解的词语吗?

3 出示“鲜艳”一词,指名读。课文里指什么鲜艳,鲜艳是什么意思?(颜色明亮而好看)

平常我们还可以说鲜艳的什么?(学生举例,如:鲜艳的红领巾,鲜艳的花朵,鲜艳的衣服等。)

4(拿出两盆盛开的鲜花,一盆放在灯光下,一盆放在远离灯光的地方)放在灯光下的鲜花怎样?出示格外一词,是什么意思?(更加、特别)

多美的花生花呀,出示句子:花生已经开花了,一朵朵金黄色的小花,在阳光下格外鲜艳。

5 谁来美美地读一读。(突出金黄色、格外)

6 花生地旁边的小松鼠和鼹鼠在说什么呢,谁来扮演小松鼠,谁来扮演鼹鼠。

7 老师引读:小松鼠很高兴,他想:

8 看着鲜艳的花生花,听着鼹鼠的介绍,小松鼠多么想吃到好吃的花生。我们来读一读第一、二自然段,你可以读给同桌的同学,也可以读给你的好朋友,还可以读给老师听。

9 我们来表演一下这两段的内容,好吗?学习小组开始行动吧!

10 学生上台表演。

六、指导写字

1 出示田字格里的生字“生、里、果”,这三个字里,你认为哪个字最难写,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2 看老师写“生”字,提醒学生竖在竖中线上。

3 让学生比较“里”与“果”,同时介绍识字方法。

4 老师范写“里”,同时介绍:在写这两个字时,老师提醒大家注意“里”字先写“日”,写扁一些,最后一横在横中线上,第五笔是竖,最后写两横,上横短,下横长。

5(出示三个写在田字格里的“果”字,其中两个字的撇、捺不够伸展和均衡。)你觉得哪个字写得美,说出理由。

6 老师范写“果”。学生评价。

7 让我们一起来写一写,每个写两遍,你认为难写的字可以多写几遍。

8 学生写字,教师巡视,注意学生的写字姿势。

9 展示学生的字,为写得美的字贴上小红花。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

1 开火车认读生字、生词。

2 出示一幅画着大树的画,树上挂着一些写有生字的苹果。把学生分成三个大组,每一组一个果篮,找出你认识的生字正确认读后放在果篮里,看哪一组摘的苹果多。

二、看图、读文、感悟

1 出示第二幅图,请你仔细看花生地发生了什么变化。

2 小松鼠的表情怎样?出示“奇怪”一词,齐读。

“奇怪”是什么意思?(不明白、不理解)小松鼠为什么奇怪?

3(出示句子:他等啊,等啊,等到花都落光了,也没看见一个花生。)谁来读一读。

4 来评价一下他读得怎样。

5 再继续指名读。

6 这时候小松鼠说了一句话,找出来读一读。

7 他说这句话的时候旁边有其他人吗?那他是对谁说的?用一个词来形容。出示“自言自语”,学生认读。

8 怎样表现自言自语呢,谁再来试着读一读小松鼠的话。

9 指名读,其他学生评价。

10 再继续指名读。

11 小松鼠不知道花生到哪儿去了,你能告诉他吗?(学生可能会说真的被人摘走了,也可能说花生没有结果,还可能说花生的果实在地里等,要让学生充分的说。)

12 那花生到底到哪儿去了,让电脑来揭密。(演示课件:花生果实在地里)

13 故事有趣吧,把这个有趣的故事朗读出来吧!学生自由朗读。

14 小朋友们新星擂台赛马上就要开始了,请每一组辅导一名选手参加比赛,每名选手只选其中一段进行朗读,发挥集体的智慧,开始行动吧!

15 学习小组练习朗读。

16 朗读擂台赛开始。

17 召开记者招待会让擂主谈体会。

三、发挥想象续编

1 课文里的故事虽然结束了,但是小朋友们只要你再动脑筋,还会有一个新的故事,你能以《花生找到了》为题目再编一个故事吗?试一试吧!把你编的故事讲给小组同学听。

2 能把你的故事讲给大家听一听吗?

3 指名上台讲。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了解太空“清洁工”是什么?它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有什么用途?

2.知道本文运用哪些说明方法?说说列数字说明方法的作用。

3.阅读后能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教学重点:

了解太空“清洁工”产生的原因和用途,从而对太空、科技产生兴趣。

三.教学难点:

能根据阅读材料发表自己的看法。

四.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太空“清洁工”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课件展示:太空“清洁工”

2、你们看,美丽浩瀚的太空你们可曾知道,那里充满着危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太空“清洁工”》

(二)初读课文。要求:轻声读课文,想想你读懂了什么?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指名交流。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三)学习课文第四节。

1、出示学习要求:

(1)读一读:把这段话读正确、流利。

(2)圈一圈:太空“清洁工”是什么?

(3)划一划:太空“清洁工”是怎么样的?

(4)写一写:太空“清洁工”有什么用途?

2、学生按要求学习。四人小组一起讨论学习。

3、交流反馈。

4、交流本文运用哪些说明方法?说说列数字说明方法的作用。

(四)复述课文。

现在,你是太空“清洁工”。如果你是太空“清洁工”中的一种,你会怎样向大家介绍你自己?

学生自由准备。要求:说清楚太空“清洁工”的特点和用处。

指名学生复述,评议。

(五)展开想象。

读了《太空“清洁工”》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悟?围绕主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精选】语文教案四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